English

北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为何冷清

1999-08-09 来源:光明日报 武勤英 我有话说

自今年6月1日起,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43个大中城市首批开展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这项新业务。然而整个6月份,工行北京分行只有27人办理了这项业务。而在工行上海分行,平均每天办理100多人的耐用消费品贷款。

为什么北京会出现这么冷清的局面呢?在工行北京分行营业部,记者问起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总经理贺宁。他说,有一次他到某大商场的电梯口分发宣传资料,很多人都懒得用手接,一扭身走了。有的顾客想问问商场是否与银行联手开办了这项业务,售货员不但不配合,还说手续麻烦着呢!不怕麻烦您就贷。

工行北京分行信贷处处长董勇认为,个人耐用消费品这一新的金融产品目前还不为人们所认识,这并不是消费者承贷能力弱的问题,而是消费者本身的观念问题。在西方发达国家,能在银行借到款,说明自己信誉好,是很感自豪的一件事。因此国外如果有1000亿贷款,330亿是个人消费贷款。而我们就不同了,多年形成了一种“有多少钱,办多少事”的勤俭作风,到银行借钱买个人消费品让别人知道了似乎很丢人。再则,中国人有个习惯,宁肯向朋友借钱,也不到银行贷款,宁愿欠朋友的情,不愿欠银行的钱。董勇认为,其实银行条文规定得很清楚,只要还清了就谁也不欠谁的了。而朋友就不同了,钱还清了,还欠朋友的人情帐。

从北京的情况看,对于“消费信贷”,还存在有钱的不愿贷,最需要的又贷不着的情况。在北京分行第一批申请贷款的人中,有一位汽车司机,家庭收入不多,在申请贷款购买音响时,银行认为他的还贷能力较差,在审核后没有批准他的要求。

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,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另一原因。银行为了规避风险,无形中造成消费信贷申请手续繁琐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。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个人信用制度,个人信用难以把握。同时缺乏必要的消费信贷担保和保险制度,使许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难以获得符合借款人要求的担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